51 区又遭殃了,这次袭击它的是一群火影忍者

51 区又遭殃了,这次袭击它的是一群火影忍者

全文约 5800 字,阅读可能需要 10 分钟。

几年前曾经听过个笑话 —— 我刚刚学会了发邮件,朋友告诉我要跟人学着用 QQ;刚开始熟悉怎么在线聊天,大家又开始玩起了博客;我赶紧注册了一个账号,微信这时候又成了最新的社交形式......

基本上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你某天醒来,打开社交相关的设备或软件,突然之间发觉周围已经被刚刚诞生的新话题所淹没。而这并非是你我不在乎时事,纯粹只是这信息爆炸时代制造话题的速度远非人力所及罢了。

突然爆火,又总是突然就消失无踪

我们当然不是来谈论如今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变化有多么迅猛的。但是本文内容确实与上述现象有点联系,毕竟起因都是围绕着信息时代环境所诞生出的某种话题。

前不久,一个在 Facebook 上出现的活动征集,成为了近期欧美社交平台上非常热门的话题。而它严格来说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反而是个已经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梗:51 区究竟有啥玩意儿。

具体来说,这个活动呼吁人们在 9 月 20 号那天集中在美国内华达州。届时这群沙雕网友将会摆着「Naruto run」—— 某种和火影忍者一样的跑步动作闯入 51 号军事基地,并向世人揭露美政府在其中所掩埋的秘密。

据说是这么个跑法守卫的子弹就追不上他们…

这个如同笑话一样的活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传播着。不仅 Facebook 用户玩得开心,其它社交平台也纷纷加入其中,在各个版块上都能看到与其相关的沙雕图。

通常来说,国内外流行的社交工具不同,能够遇到共通的模因(梗)机会不大。这个所谓「攻陷 51 区」的傻冒事件也是如此。虽然国外闹到官方都开始觉得不对劲了,但我们并没有因此有产生什么话题。

沙雕图类型之一:如果只有一个人真的去了 51 区

不过,虽然我想没有中国人会像鬼佬们一样闲得慌去折腾,但和绝大多数国外模因经常与我们没啥联系的情况不同的是,51 区这个话题至少还算是有点「亲切感」。

原因则在于它的源头也算是属于全球网民都了解的名词:阴谋论。

充满悬疑色彩的数字

就和各种水怪、野人或是别的什么世界真奇妙事件一样,「不明飞行物」这个话题也曾经遍布在我们周围,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组成元素。不过,比起国内对此始终只是将其视为饭后笑谈的态度,对于能够认真对待圣诞老人的西方国家来说,天外来客始终是没有定论的争议性话题。

对于外星人出现于地球上的论证,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非 51 区莫属。(虽然不知道为何几乎所有谣言里的外星人整天只会往美国跑)。

首先,根据美国所谓的「信息自由法」(FOIA)所做出的承诺,中央情报局在 2013 年 6 月 25 日公开承认了 51 区的存在。所以它虽然可以被视为某种形式上的民间传说,但现实中确实有这么一个军事基地存在。

51区边界的警告:禁止摄影/将会使用致命武器-图片来自维基

它的具体地点位于美国内华达州南部、距离拉斯维加斯市中心西北方 150 公里的一片沙漠区域里。根据中央情报局的对外说辞,该设施的正确名称是「霍米机场」(Homey Airport)。虽然并没有给出太具体的信息,但它应该是作为各种实验性飞行器、武器系统的开发与测试场所存在的。

可想而知,既然是涉及到军事机密相关的区域,需要对外进行信息封锁的 51 区在向来想象力丰富的美国人眼里,所能诞生出的素材有多么丰富了。

由于地势确实难以从远处观望到其中的细节,几十年来,这个地区始终都笼罩在迷雾之中。人们很喜欢将其作为阴谋论的焦点,虽然多数都只是闲的慌想扯点话题而已,但有小部分人却坚持认为这是政府保存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相关秘密信息的地方。

信息不太发达的时代,UFO 在当时让许多人深信不疑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在电视节目上公开表示,那里实际上就是个隐形技术实验基地。据说它最早是美军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过的机场,后来在 1955 年由中央情报局的推动下,作为洛克希德 U-2 侦察机开发项目的实验基地。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飞机在这里进行研发与试飞,这块被封闭起来的也确实成了美军非常重要的保密设施。之后的 A-12、F-117 等许多高密级隐形机和试验机据说都是在 51 区进行实验的。只不过,比起这些确实被证明存在的飞机,人们反而更愿意相信在这里起落的都是来自于地球以外的不明飞行物。

试想一下也蛮合理的 —— 50、60 年代那会儿大量造型奇特的实验装备在这里进进出出,民航飞机的高度又比 U-2 这类隐形飞机差了有 40000 英尺。就算信息封闭得再好,偶尔被人瞅见个边边角角,也足以被好事刁民解读成外星科技了。

70年代那会你头顶有这么个东西在飞,以为是外星人也不奇怪

几十年来,51 区所诞生的具有相当完善内容的谣言包括有 ——

  • 美国政府收容坠毁外星人飞船的设施

  • 对各种地外科技进行逆向工程研究

  • 回收全球范围内的超自然危险物质

  • 与外星人会面或交流的「大使馆」

  • 星球战略防御计划与武器开发基地

  • 自然环境控制基地

  • 时间旅行与瞬间传技术研发基地等等

可以说你想得到、听得到的科幻设定几乎都能与 51 区扯上点关系。而它这些奇怪谣言也反哺了流行文化的发展 —— 比如黑衣人(MIB)这种专门为政府处理高度机密的都市传说、或是随着网络而诞生的 SCP 基金会等等,原型都可以说是来自于对 51 区这类阴谋论的衍生。
 
此外也有一部分人认为,51 区只是一个吸引公众注意的幌子。真正的目地是把公众焦点从 52 区引开,以便掩盖这里才是外星人大使馆的真相。这个所谓的 52 区也是现实中存在的基地,不过因为没有那么封闭隐秘,只是个可以在高速公路远处肉眼观察到的训练基地,所以仅仅只能被视为 51 区的「分支任务」罢了。

这类产生谣言的地区,当地人总是作为旅游业发展素材

就像前面所述的,2013 年美国政府对外已经承认并公开了这个基地的具体作用。然而即便如此也并没能让这么多年的猜疑与论证变成空谈,仍旧有许多人坚持认为,这不过又是美国一场掩盖事实真相的阴谋罢了。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老实说,「阴谋论」这个话题如今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它通常指的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认为背后必有不可告人秘密、总有什么人或组织对其进行掩盖的认知概括。
 
在如今信息时代已经将全世界每个边边角角秘密都解析清楚的环境下,想象出有什么人、或是什么组织在背地里操控信息显然有点陈词滥调。由于几乎都是基于怀疑理论的衍生,加上绝大多数阴谋论都是缺乏确凿证据与来源的,所以多数情况下只是少数人群偏执的想法,或往往成为大众一笑置之的谣言。
 
反过来看,如果就连现在这种信息几乎透明的时代,还有什么能隐藏得无人知晓,那么单凭一介凡夫的我们去推断任何阴谋论都是白搭。当然,闲着没事干活动一下脑筋还是可以的。

SCP 基金会就是典型的阴谋论文化创作

不论人们对待阴谋论是否当真,喜欢谈论它们的根本原因更多的其实只是因为「有趣」。我们觉得历史进程背后有个可以只手遮天,组织遍布全世界的光照会很酷炫;在地心深处有着另一个蜥蜴人城市,而且它们已经悄然渗透并控制了美国政府这个想法挺猎奇等等......
 
而 51 区?谁在乎它究竟有没有试飞过隐形飞机,人们就是喜欢相信这里有外星人,而且顶着美军炮火冲进去一定可以看到川普和章鱼正在打牌的场面。
 
毕竟,谁都会有好奇心,更何况是如今深受各种各种文化产物熏陶的一代人。我们想要看到更多无法被解释的事物出现,相信这个世界上任何谜题总有被破解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希望这个世界还有值得期待的新鲜变数。而这其中许多想象力过于丰富的猜想,往往就成了阴谋论的绝佳养分。

对事物的怀疑看法最后慢慢就酝酿成了各种系统化的阴谋论

几乎每个领域都能产生阴谋论 —— 科技、宗教、社会与各种悬疑案件。不过,从诸如外星人、光照会或是各种黑色军事项目就可以看出来,被流行文化所青睐、最为我们所常见的阴谋论类型还是与军事、历史与政治相关的话题。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风波漩涡中心 —— 历届美国总统,他们可谓是制造各种争议性阴谋论的绝佳温床。如果没能在自己生涯里获得点相关话题,那么卸任后八成会被同僚们瞧不起的。
 
且不说离川普一直被人认为暗地里与俄罗斯有所勾结,他自己就是个坚定的「奥巴马不仅没出生在美国,还是个穆斯林」论调的支持者。至于更早的克林顿,在某些煽动者嘴里则变成了背负着暗杀过大量政要的恶徒......

每个总统大人都是话题 meme 制造机

随便数十条人命就这么给扣上去了。这种不嫌事大,但求戏剧性够浮夸就好的阴谋论绝大多数都只能当成毫无根据的笑话,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其中却有不少能给大众感觉说得过去的例子,于是就这么被认可并存活了下来,并在多年后慢慢变成了流行文化里一种题材。
 
当然,有小部分人群是真的几十年过去了仍然对某些阴谋论坚信不疑。然后这类人自己就变成某种梗了。

很多影视剧都能看到刻板印象的阴谋论坚持者

既然这种论调是基于怀疑心理,那么自然需要一个反对者才更具有冲击感。尤其是在强调戏剧效果的文化创作里更是如此。而我觉得将这种基调体现得最透彻的,便是经典科幻剧集《X 档案》。
 
这部电视剧以探究各种神秘事件为主题,故事的男女主角福克斯·穆德(Fox Mulder)和戴娜·斯卡莉(Dana Scully)分别代表了两种观点对立的形象。一边是对超自然现象与阴谋论深信不疑的探员穆德,他总是认为世间万物总有秘密被掩埋,需要有人去主动探求;另一位则是医学博士出身,相信所有事物都可以用科学理论解释的斯卡莉。
 
本片可谓是将阴谋论艺术加工的典范之作。它几乎奠定了流行文化里,对于阴谋论、神秘事件以及外星来客题材的标准呈现形式。而两位主角的形象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范本,出现在许多类似题材的作品里。

本剧就是这类题材的绝佳入门作品

以本剧为例,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没什么可信根据、与都市怪谈并无太多差异的谣言,但能够制造出与现实认知有着冲突观感的阴谋论题材,仍然是流行文化产物的宠儿。

有外星人,当然要射爆 

不论是电影、小说还是游戏,任何发生地点位于美国的文学作品里头,但凡涉及到「政府机密」这些内容,总是不乏出现 51 区这类场景。不如说,如果这里不是 51 区或是类似致敬的设施,那么这个所谓机密倒是显得有点掉价了。
 
至于阴谋论对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那更是无可估量的深远了。不同的作者手中对于阴谋论的利用千奇百怪,比如小说《达芬奇密码》里对于共济会等元素的解读就比较惊悚且严肃,但到了科幻电影《黑衣人》里头,「外星人就在我们之中」这种话题的演绎就变得十分娱乐且容易理解了。

MIB 也是一种对美国「民间传说」的恶搞

在电子游戏里头,个人觉得《刺客信条》是对阴谋论元素利用的典范。这种人类历史在某些幕后组织推动下前进的主题,将每个时代、不同文化的现实历史故事与科幻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了极为神奇的戏剧效果。

尤其是早期几部作品,在这方面氛围绝佳

作为阴谋论的代表之一,51 区自然也常见于电子游戏里,而且偶尔也会出现像《横行霸道》里头「69 区」这种含沙射影的恶搞。
 
不过最逗的是,雅达利当年在赶工做出了《E.T》这款有着 51 区关卡出现的作品,却因为质量太糟糕导致电子游戏在北美全面崩盘。结果在多年后,他们又想靠着同样的题材作为公司最后的救命稻草。
 
在 90 年代初期,已经多年没有实现盈利、且员工不断被 EA 挖墙脚的雅达利公司急需开发一款能够止损的游戏。他们相中了当时在街机厅大受欢迎的光枪射击,并开发了一个在内部颇受好评的早期版本。
 
这款当时开发代号为「Bounty Hunter」的作品最初并没有确定题材,而且就连原定的开发人员都中途离职选择加入了 EA,最后只能采用外包形式继续制作。临时获得项目的开发组 Mesa Logic 从《大众科学》杂志上一篇报道获得灵感,确定了本作将使用 51 区的故事背景。

E.T 也算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词汇了

游戏采用的真人实拍技术在当时相当流行,加上刺激流畅的快节奏玩法,《Area 51》成了 1995 年最火爆的街机游戏之一。虽然国内玩家可能接触不到原版,但是我想很多经历过 PS、SS 等平台的人应该对这款光枪射击有那么点印象。
 
本作没能帮助雅达利免于在 1996 年被收购,但它仍然算是这家公司比较知名的 IP 之一。在之后不仅推出过续作,还在 2005 年以相同的故事背景(51 区被外星人入侵)将其重启为《使命召唤》那样的现代 FPS。
 
只不过这次人们就不太买账了。这款在 PS2 世代上市,之后还在次世代推出过增强版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极为平庸,与当时绝大多数市面烂俗的同类作品相比没有哪怕任何一点拿得出手的内容。

街机版采用了当时很流行的真人拍摄+游戏画面

直接以这个题材作为相关内容的作品只有这么一个系列。个人感觉可能就和克苏鲁题材类似,如果你直接就在游戏标题写着「51 区」,那么能吸引到的玩家,自然也只剩下那些想要打爆小灰人(一种外星人刻板造型)脑袋的群体了。
 
但是,围绕着「51」所诞生的各种相关致敬,仍然备受游戏开发者青睐。它们并非全部都是与外星人有关,但基本上肯定涉及到「最高机密」这一概念。《全境封锁》里的「51 号政令」,《潜龙谍影:幻痛》中涉及关键剧情的 51 号任务等等,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这个数字代表着军方最高机密有着奇妙的共识。

就算不跟外星人扯上关系,「51」这个数字也经常被用于各种故事题材

结语
截至目前,这个描述出来都蠢到冒烟的「忍者袭击 51 区」活动,已经有有将近 200 万(闲)人响应了。其进展之快以至于美国政府官方都不得不出面 ——「你们要敢来,就直接都突突了」。
 
同样的,许多社交平台看起来也发觉情况逐渐难以收拾,于是像 reddit 这样的网站相关版面也出台了不允许讨论活动内容的规定。至于之前这个投票的发起人,最近也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开个玩笑,并不想为事态发展负责任。
 
只不过看起来美国网民们并不在乎,仍旧围绕着这个话题不断给活动造势。看得出来,虽然早就没有多少人真的相信这里有什么外星生物,但对于 51 区的好奇心、及其围绕着它所展开的阴谋论揭秘仍然备受欧美刁民热爱。

感觉全美国都被某位总统的沙雕给传染了

毕竟,多数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民,在遇到这种「肯定有什么阴谋」的话题面前,就犹如飞蛾扑火一般几乎没有抵抗力。而这些利于造梗的阴谋论存在一天,这种笑话就总是时不时会再次出现。

全部评论 1条

您还未 登录,不能参与发言哦~

ΗдЯΙΠ張成
2019-07-17
0

回复

全境封锁—51号政令

热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