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军迷游戏之一
虽然多数发行商作为一家企业,往往也都具备自己开发游戏的能力。但不管怎么说,早期计算机市场所特有的极客精神,始终是更加强调个人精英主义,几个人合作、甚至独自一人开发出主流大作的案例并不算罕见。
如果你了解过那个时期的开发模式,会发现当时很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寄给发行商,采用类似「投稿」的形式来推广自己的作品。DOOM 的缔造者约翰·罗梅罗与约翰·卡马克就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这种自由开发者的形式创作游戏。有时候,厂商也会主动拉拢一些私人的小工作室 —— 事实上《幽浮》的诞生过程就已经具备这种特征。
同样,《铁血联盟》之父伊恩·柯里(Ian Currie)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才攀上了 Sir-Tech 公司这棵大树。只不过他把自己的处女作《追逐者(Chaser)》寄过去之后,整整等了 1 年多对方才给了信儿;而这时伊恩才了解到它已经被改名成了《又酷又怪的绒毛球(Freakin’Funky Fuzzballs)》这么个蠢名字。虽然非常反感对方瞎搞,但伊恩也掰不过对方,于是只好将就着签下了合约。
虽然付出了首款个人作品名称土到掉渣的代价,但这个游戏还是给伊恩和 Sir-Tech 赚了不少钱。在修养了一阵子后,伊恩组建了名为「MadLab」的工作室,开始筹备一个更大的游戏项目。
当时随着计算机开发技术的不断优化,「用游戏来取代桌游」的思潮越来越受到推崇。就和许多游戏开发者一样,伊恩也想做一个有着 TRPG 血统的游戏 —— 不是为了致敬,而是要用电子游戏取代那种繁杂缓慢、门槛过高且依赖数值与文字描述故事的桌游。毕竟,他本人就自称是个「视觉派」,并且对跑团文化那过于古板且排外的环境感到不满。正巧,电子游戏更加直观、包容性更高的表现形式与环境正好符合他的需求。
《铁血联盟》的一大象征性特色就是简化的 UI 指令操作与数值系统 —— 当然,这是以 90 年代初的标准来衡量的。相比当时大多数计算机游戏来说,本作整体是朝着一个轻度而快节奏的方向前进的。最初开发组甚至还打算采用即时制模式,直到绝大多数素材与代码完成后才临时改为了如今的回合制战术玩法。
游戏的主题深受当时好莱坞动作片影响。故事讲述了南大西洋一座曾经被用于核试验的岛屿上,树木因放射性物质突变而产生了一种极富价值的树液。然而,一支私人武装集团占领了岛屿,试图将这些变异植物占为己有。于是先前在岛屿上进行科研工作的人找到玩家,计划通过国际雇佣兵协会(AIM)的援助夺回岛屿。
英文原名「Jagged Alliance」可以直接翻译为「锯齿状部队」,隐喻了 AIM 的佣兵们个性迥异,人生经历与能力水平都截然不同。玩家在游戏中的身份并非士兵,而是一位接受委托并负责招募雇佣兵的「中间商」。真正实施军事行动的,其实是游戏中那数十名能力与性格差异巨大的雇佣兵。
和 TBT 里经常弱化士兵个性的设计不同,《铁血联盟》系列中的雇佣兵都有独特的个性。他们可都是些拿钱办事的佣兵,甚至随着战斗成长起来后,还会跟你要求加薪。有一些角色之间还有着私人恩怨,那些关系亲密的角色会要求同进退,也可能出现相互之间曾有过冲突而不愿意组队等等现象。另外,佣兵不是完全受玩家指挥的,有一些桀骜不驯的家伙会在关键时刻拒绝接受指挥。
游戏将整个岛屿分为多个区域,玩家需要不断击败占领各个区域的守军,最早夺回整个岛屿控制权。进入战斗后,将会在各区域的地图中直接展开索敌和交火环节,敌我双方士兵受到技能属性、装备和地形等影响决定单位的强弱,并采用个人行动点数+回合制的规则进行战斗。
和如今这类游戏的特色一样:所有的角色在死亡都无法复活。不仅如此,游戏中的人物在受伤后还会逐渐损失最大生命值,你需要对其进行伤口包扎并等待其随着时间慢慢愈合。这在后来许多 TBT 游戏里都成为了保留项目,即便到了重启后的《XCOM》里,一名士兵在战斗中受伤也会导致他们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发挥失常。
《铁血联盟》虽然晚了大概《幽浮》9 个多月才上市,但它的销量与传播度仍然被认为受到了后者影响。其实说它们之间有「撞车」也不无道理。一个是扮演地球防卫军指挥官招兵买马,在战略与战术界面下互换完成目标;另一个则是让玩家作为私人军事承包商,雇佣阅历与能力各异的亡命之徒去推翻一个小国家的军阀。两者如果说没有既视感显然是胡说八道。
相比手握着诸多策略游戏一线 IP 的 MicroProse,《铁血联盟》的发行商 Sir-Tech 则是一家以《巫术》系列闻名的 RPG 大厂。如今回看这两家几乎在同一时期,各自推出了风格与题材截然不同、但都同样出类拔萃的 TBT 代表作品,也算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巧合。
就如同上一篇文章所述那般,TBT 游戏基本上都是以军事题材为主 —— 而且战斗方式几乎全都是「打枪」。在这方面,《幽浮》确实能将那种严谨、致命的军事行动氛围以模拟棋类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它的科幻元素并非所有军迷都会喜欢。
所以当 1995 年的《铁血联盟》出现后,那些更青睐写实风格的玩家才算真正找到了归宿。
虽然一直都被人视为遭到了冷落,但《铁血联盟》仍然算是个十分成功的商业作品。与《幽浮》一样,Sir-Tech 也很快就要求伊恩等人继续开发续作,并且直接把他们的工作室买下,正式获得了从研发到销售的所有版权。
混乱、毁灭与挣扎
90 年代初同期市面上并不仅仅只有这么两个 TBT 佳作,诸如 SSI 的《装甲元帅(Panzer General)》等也是拥有良好销量与口碑,实际表现也都十分出色的作品。但以今天整体的影响力来看,科幻和写实两种军事题材为主题的《幽浮》与《铁血联盟》在贡献度方面显然要高出其它同类一筹。
《幽浮:不明飞行物》在多年来都是国外媒体最佳游戏排行榜里的常客。趁着游戏带动的话题性,MicroProse 也很快就推出了改编桌游和小说等周边产品。
毫不夸张的说,本作对于 TBT 的重要性,就好比《毁灭战士》对于 FPS 产生的影响那般深远。随着这套成熟理念的扩散,很快人们就在 90 年代后半段看到了大量衍生作品。就连实质上比它更早诞生的《狂岛浴血(Battle Isle)》,也在后来推出了题材相似的外传《蛋碎:迫在眉睫(Incubation: Time Is Running Out)》
相比较而言,同样作为 TBT 类型代表《铁血联盟》受众面始终没能扩展开。它的作品数量虽然也不少,但一直都是以资料片等形式推出,截止目前在标题后面加上罗马数字的正统续作,仅仅只有一个《铁血联盟 2》。
这部在初代基础上全方面进化的续作及其资料片,也是公认该系列中最好、人气最高的一部。尤其是在国内,它拥有着大量粉丝,不仅有着各种民间 MOD,还诞生了诸如「铁资网」等相关网站。
平心而论,就和后来各种 DoomLike 只是不断在技术与题材上有所变化,玩法始终未能脱离核心框架一样。这个时期不论是二战还是现代军事题材、从科幻乃至战锤背景改编而来,它们都基本上是按照《幽浮》给出的模式在走。当然这也没什么好羞愧的,毕竟格斗游戏或 STG 也一样是跟随着某个标杆在转,甚至连《幽浮》这个 IP 自身也是如此。
12 个月的工期和初代所有素材,帮助 MicroProse 折腾出了《幽浮 2:深海出击》。考虑到前作玩家应该已经杀够了天外来客,因此这一次主要敌人是来自于深海之下被遗忘的旧日支配者 —— 克苏鲁……
在本作的设定中,由于 6500 万年前名为「T'Leth」(致敬 R'lyeh)的大型宇宙飞船坠落到了海底并造成恐龙灭绝。在初代幽浮事件的 40 年后,这些沉睡在海底的外星人终于苏醒,并引发了一系列袭击与绑架人类的事件。于是玩家再次被委任 X-COM 的领导人,前往海底深处去掀克苏鲁的棺材板。
本作的主要区别自然是各种应对深海环境的设备 —— 不过说白了也只是将飞船换成潜艇,改一改资料文档和数值罢了。和前作相比,《深海出击》虽然有了一定进步并修复了著名的「选啥难度都没差别」的 Bug,但又带来了另外一些会令进度卡死的致命性问题,算是毁誉参半。在本作结局玩家击败了海底的敌人后,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这是为了引出朱利安手上的第三部作品:《幽浮:启示录》。
两部作品的成功,将《幽浮》捧上了顶尖 PC 游戏的行列。然而作为系列的生父,朱利安却没能借着《启示录》把这个 IP 带到更高的位置上,反而是迎来了系列衰败的开端。
《启示录》的野心太大、系统过于复杂,整个开发过程磕磕绊绊拖到了 1997 年才发售,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本作导致与东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彻底爆发,朱利安在法庭上与发行商展开了较量,其结果就是《幽浮》版权从此与他再无任何关系。但从系列生父手中夺下了 IP 后,MicroPros 却也没能把它往好的方向上推进。
整个《幽浮》旧系列可以说是不断下滑的典型。随着《启示录》的失败与版权的易主,这个系列便一直在不断尝试着各种方向,以求获得突破。《幽浮:拦截者》将舞台搬到了太空,并加入了飞行模拟玩法,但好死不死却撞上了《银河飞将》新作,于是再创系列销量新低。
根据朱利安所述,在游戏初代大获成功后,MicroProse 以取消《启示录》项目资金要挟他将 IP 版权卖给公司。之后随着 1998 年 MicroProse 被 Hasbro 并购之后,版权也随之转让给了对方。但没过几年 Hasbro 又因为财政困难将其贱卖,之后可以考证到在易主了至少 3 家公司后,最终流落到了 Take-Two 及其子公司手中。
在这段时期里,这个系列尝试过许多方向。它曾经被制作成多人在线网游,动作射击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新作。而它们无一不是评价低劣销量惨淡,甚至还有至少两部在开发时遭到取消的作品。
老实说,很少有一个 IP 能在多次失败后,仍然在不断推陈出新。只能说初代《幽浮》在欧美游戏史上的地位,确实能让人们不断对其报以期待。但不论如何,这种无头苍蝇一般乱撞的开发模式早晚会耗尽玩家热情,所以在《幽浮:执法者》中宣告了第三人称射击对这个系列也行不通后,MicroPros 正式雪藏了这个欧美战略游戏的老字号。
在这段时间里,TBT 仍旧在寻找着延续火种的可能性,但不仅《幽浮》这个核心 IP 逐渐没落,《铁血联盟》也因为内部成员的纠纷与版权问题,在 2004 年推出全面强化的资料片 ——《铁血联盟 2:野火》之后就迅速消失在了世人面前。
至此,两个最关键的 IP 都相续沉寂,而诸如《辐射战略版:钢铁兄弟会》或是《寂静风暴》等一系列尝试接下衣钵的作品虽然也是质量上乘,但在影响力方面却始终未能达到前辈们的成就。
事实上,这段时期的 TBT 有点类似老派的 CRPG 一样。由于计算机市场的全面萎缩而跟着一起倒霉;几个主要的开发商相续陨落,后续者也无力打破困局。这种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住的时代必然性,已经几乎成为了所有早期计算机游戏必经的苦难。
但既然它们都有同性,那么在时隔多年后重新又再次回归大众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余烬中复苏
就和 CRPG 等一干老古董的命运差不多,作为欧美策略游戏的代表之一,回合制战术类型随着《幽浮》等核心 IP 相续隐退后,逐渐被主流舆论所遗忘。但同时,那些仍旧还对其抱有念想的玩家,始终都在以各种方式延续着血脉的传承,并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重新崛起。
这一等就是十几年过去。期间并非没有表现得好的新人,同时民间社区也一直都在自娱自乐地「用爱发电」,但整个 TBT 甚至都没能给主流视野构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很多人直接就把它算进了策略的大类、要么就是与战术角色扮演混淆 —— 反正直接叫它「战棋」也挺省事儿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朱利安曾经公开表示过,世嘉发行的《战场的女武神》这一战术角色扮演新秀,与他当年取消开发的《梦境编年史(The Dreamland Chronicles)》在系统玩法的设计上几乎如出一辙。所以你看,就连祖师爷级别的人都模糊了 TBT 与 SRPG 之间的界线,多数人没能折腾明白这个没落类型也不足为奇了。
2012 年的 E3 大展上,获得了 MicroPros 旗下诸多经典 IP 版权的 2KGame 宣布将重启这个系列。打着「对经典战术策略鼻祖的重塑与再现」这样的旗号去重启一个经典,如果换成别的开发组可能没那么容易说服人。但当人们知道 2K 交托新版《幽浮》开发工作的,是由《文明》系列生父席德.梅尔创办的 Firaxis 工作室时一下子就安心了不少。
毕竟,在如今欧美游戏圈你也找不到多少比 Firaxis 更懂策略游戏的人了。不论他们是打算继承原始作品的风格,还是为了顺应市场变化而大胆改进,至少人家有让人期待的实力在那。此外,2KGame —— 包括它顶头上司 Take-Two,算是行业里排得上一线行列的大企业。钱大气粗的好处,自然是当你说服高管、或者纯粹他们喝高了心情好的时候,打到账户上的开发预算总是让人看着很爽。
《幽浮:未知敌人》就是一个号称「预算非常非常多」的项目。有了钱、也有了懂行的人,回合制战术中经典 IP 的回归如果还能砸了,那也只能怪造化弄人了。
新作采用了当时流行的虚幻 3 引擎。使得在保留了传统的战略 / 战术策略玩法同时,还拥有一个完全脱胎换骨的图像表现。它的故事仍旧围绕着「XCOM」与外星人之间展开,在玩法方面也依旧保留了战略模式下的经营管理元素,以及实际任务关卡中的回合制战术玩法相结合。
虽说作为现代重启,使得故事发生的年代也往前移到了 2015 年,但整体的世界观还是比我们现实世界要「科幻」得多。即便是最初期的时候,XCOM 的科技含量也要比我们高出不少。而系列最大的乐趣之一「夺取外星科技化为己用」也仍旧得以保留下来。捕获敌方士兵进行解剖、研究缴获的武器装备、利用敌人的科技反击这个主题始终贯穿着整个游戏。而游戏也依然能提供了极富深度的高难度体验,没有为了适应市场风向而做出妥协。
发售之后,游戏获得了一致好评,赢得了多个「年度游戏」奖。就连系列生父朱利安都称赞它是「一只从 X-COM 苦难灰烬中涅磐的凤凰」。他认为在经过了 20 年的努力后,一个在错误方向上越陷越深的品牌终于得以被纠正。
至于发行商 2K,在本作获得成功后自然不会停止脚步。如果说《未知敌人》还只是一个给系列老粉丝们「还债」的作品,那么《幽浮 2》才是真正将整个系列、乃至回合制战术这一类型重新推向主流视野的关键。更好的画面、更全面的内容 —— 甚至连贴脸 Miss 都能一时之间成为了互联网上的著名 Meme,足以看出本作在传播上的成功。
尽管让人扶额的是,重启的新系列莫名其妙地也继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Bug。但至少,TBT 爱好者又有一个能撑起腰板的招牌 IP,所以也就不计较那些小毛小病了。
结语
虽然令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除了《幽浮》这个品牌之外,其它无论是《铁血联盟》还是朱利安自己的《凤凰点》表现得都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但如今 TBT 这一类型也算是重归大众怀抱,并证明了自己还有那么两下子 —— 包括在资本收益上也是如此。
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财大气粗的微软也忍不住想要来分一杯羹。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拿出旗下的一线打枪 IP,推出了品相足以和一线商业大作相提并论的《战争机器:战术小队》。暂且不提游戏本身如何,光是那 TBT 里罕见的豪华过场演出,就已经看出微软并非蹭热度的搅局者,而是有备而来。
尽管不如吃鸡等直接开火那么刺激,但通过 TBT,我们了解到枪械为核心的游戏主题也能如此理性,甚至带着一种优雅。
对于军事题材爱好者来说,回合制战术游戏能提供给他们有别于即时制玩法的另一种体验。那是强调精确打击、重视运筹帷幄的严谨战术指挥氛围 —— 而且往往在过程中还格外致命而残酷。
2022-02-25
2022-02-25
2022-03-13
2020-11-12
2020-12-10
2020-12-10
2021-09-26
2021-05-07
2021-02-05
2020-11-13
2020-07-17
2020-11-04
2020-04-25
2020-12-10
2019-09-11
2020-04-25
2020-04-23
2020-06-19
2019-09-25
2019-11-06
回复
回合制战斗是需要思考和体悟的
回复
铁血联盟1有中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