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次恐龙热潮皆是由电影带来的。
1993 年《侏罗纪公园》将其推上了主流文化尖端,让许多人一度被这种被艺术加工过的史前生物所吸引。之后在经历了一阵子盛极必衰的沉寂后,最近几年随着《侏罗纪世界》的热映,它们又再次让人们对其产生了关注。
既然带来了流量,自然就衍生出了大量周边产品。考虑到「怪兽」吃人的场面,其中肯定就不乏电子游戏的身影。不过绝大多数都是蹭热度的坑人玩意儿......
当然,这其中也有值得回味的经典,比如三上真司的《恐龙危机》系列。可惜的是,这个恐龙游戏里的「扛把子」大概算是 CAPCOM 消失时间最长的雪藏 IP 之一。所以在最近这家冷饭功夫王开始有了复兴迹象后,玩家在期盼复苏的账本里头,自然少不了它的身影。
虽然现在变得很佛系,但转行成为美食旅游博主的三上还是没有忘记在《恐龙危机》20 周年之际发个纪念,到底也是自己曾经的作品。但我想即便 CAPCOM 在看到推文并想起来这件事之后,想要重启《恐龙危机》系列的概率也不大。即便现在时机不错。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回顾一下这些史前巨兽。关于它们在流行文化里扮演的角色,以及《恐龙危机》在当年一片仿生化游戏最蓬勃的时期,究竟有什么独特魅力之处。
它们死了,不受保护
最初,恐龙对于人类来说只是些未知生物的骨架。直到 19 世纪 20 年代,科学家才开始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在此之前,恐龙骨架便成为了一些神话怪物的原型,比如被发现于戈壁滩沙漠的化石就演变成了奇美拉、或是狮鹫等等怪物。
1841 年,随着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为其正式命名后,这种生物就开始在书籍和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出现。最著名的,便是伦敦水晶宫公园里的斑龙雕塑、以及一些小说中对其研究和传播的描述。
不过,19 世纪对于恐龙来说始终还是停留在研究阶段,在资料不齐全的前提下自然无法提供艺术创作素材。
这种现象随着从北美大陆不断被开发、人们越来越对恐龙有了认知后开始改观。在各路(闲)人关注起报道中的「灭绝怪物」后,艺术家对其重新创作也进一步把恐龙推到了大众面前。
虽然肯定不适用于所有人,但「你喜欢恐龙?我也喜欢啊」的定律还是相当普及的。当然,绝大多数人喜欢的并不是科学论证下那些骷髅架子 —— 而是喜欢看它们吃人......
即便科学家不断地用数据去推论还原,但始终不可能有人真正敢下定论说恐龙具体是个什么样子。在这种基础下,对它们的描述只能是如同雾里看花一般,朦胧而不确定的。这种模糊,自然就给了恐龙一种天生的艺术加工优势。
然而,僵尸是虚构的想象产物,恐龙却不是。流行文化里那些戏剧化的恐龙既是一种有效传播,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扭曲。
消费者希望它们更大更丑更凶猛,而商人们更是乐意将这些早已失去动物保护协会特权的生物摆上货架。久而久之,公众对于恐龙形象认知,早已淡薄了它曾经存在于世的事实,更像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怪兽了。
1914 年,由动画与漫画先驱温莎·麦卡创作的无声黑白电影《格蒂的恐龙》里第一次出现了恐龙的身影。随后,这些生物就被曲解为了与史前人类一同生存的动物,作为讲述原始人的故事里作为背景工具出现。
但没过多久,电影人就发现与其让它们规规矩矩被猎杀,观众们更期待看到的是两头巨兽互相撕咬的场景。
接下来这些恐龙就和我们所熟悉的形象比较接近了 —— 1918 年,人们在《眠山怪影》中首次尝试了用定格动画演绎经典的霸王龙 VS 三角龙。但是,虽然这部电影已经算是技术上的一次卓越成就了,它的创作却是为了接下来的重头戏做「预演」。
很快的,第一部恐龙电影里的可爱憨态就被人们抛在脑后。当 1925 年由《福尔摩斯》的作者,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小说改编的《失落的世界》被搬上大银幕后,到今天这将近一个世纪时间里恐龙就再也没从凶暴怪兽形象里走出来。
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由于经济大萧条、二战以及被认为研究「豪无意义」,恐龙话题一度陷入了沉寂。不过在十几年后,随着密境探险文学的兴起,又顺势将恐龙待了回来;毕竟如果世界上还有(白)人未发现的角落,那么还有幸存的恐龙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