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Steam 平台上最知名的「砍树游戏」之一,《森林》系列由加拿大工作室 Endnight Games 制作发行。故事地点取材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玩家作为坠机幸存者,需要在孤立无援的半岛上设法独自生存。游戏以沙盒结构的求生环节,以及固定的特殊地点探索两个部分组成。
这类集生存、开放式地图、建造的第一人称动作冒险游戏,在 2014 年期间还未像如今这般泛滥成灾,但用户数量和人气都已经处在急速增长的状态。凭借不错的底子,游戏上线期间就获得良好反响;之后随着一路更新增加的内容,以及多人与单人游戏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最终在正式版完成后跃升为平台生存沙盒顶流之一。
续作《森林之子》在 2023 年 2 月 23 日上线抢先体验版本。和前作类似,都是大体的「底盘」基本完成,你能玩到正式通关,但中间的过程相对内容还比较空洞。由于想玩也基本上能玩到底了,加上前作就打好的底子,游戏在上线后也马上取得了成功。
与其它砍树游戏相比,《森林》系列其实在风格和内容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元素。但除了实打实的良好底子之外,它肯定也有一些区别于同辈作品的特色,而这其中离不开它的主题与游戏玩法本身之间,所形成的高度联系与契合性。
惊悚版贝爷模拟器
在《森林》中,玩家扮演一位求生类电视节目主持人 / 演员 —— 埃里克·勒布朗。作为「贝爷」的同行,这一身份为他带来了相当程度的专业求生知识与技能。在游戏开始时,他与儿子提米乘坐的飞机遭遇空难,坠毁在一座被森林覆盖的孤岛上。
埃里克在昏迷之前,看到一个浑身通红的神秘男子将提米抱走。醒来之后,他除了必须设法在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之外,还需要努力探索荒岛寻找儿子踪迹。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并不孤独,除了面临自然环境考验之外,这个岛屿上还潜伏着许多食人族和更诡异的致命威胁。
作为一款开放式的生存冒险游戏,玩家必须在广阔的野外环境中搜集自然资源,制作各种求生工具、建造临时庇护为日后做储备。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我们规划好探索的消耗,避免做出可能伤害自己的行为,就能让自己的求生希望大幅提升。但很显然,这片森林遍地的尸骸已经告诉我们,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
在这座岛上,定居着多个原始部落(未明确)。它们依然保留着茹毛饮血的习性,即便是同类也毫不忌口,并且会捕获猎物进行活祭、将其制作成恐怖的血肉图腾以划分领地。虽然最开始他们不一定对埃里克马上表现出敌意,但在观察过一阵之后,便会将其视为新的猎物,成为了他在岛上求生时最早遭遇的外在危险。
埃里克探索岛屿的过程中,除了发现其他在空难中幸存、但最终难逃一死的乘客之外,还找到了更多文明迹象。它们是飞机失事坠毁之前,于不同时期、出于各种缘由来到岛上的人所留下的。随着埃里克在这些线索的引导下,深入到遍布岛屿各处的岩洞之后,他才发现在地下世界里还居住着凶残的变种人。
虽然从外貌上大致可以辨别出,这些生物与人类有某种关联,但埃里克无论如何也已经不能再将其视为同类了。相比只是出现退化返祖现象的原始人,突变体从外形上已经完全扭曲,出现复数肢体或等不同程度的变异。这些怪物凶残至极,会袭击一切活物,就算是食人族都经常沦为它们的盘中餐。
但在不找到提米绝不善罢甘休的意志驱动下,埃里克踏过一次次的危机,逐渐适应了岛上的环境。他在白天搜集一切可用物资,建立起求生根据地,以躲避夜间出来狩猎的野人与突变体。通过多次冒险进入地下,他找到了许多前人留下来的装备,还发现提米遗失的玩具与绘画,以及许多关于岛屿事件真相的线索。
跟随线索指引,埃里克最后发现了一所废弃的地下实验室。原来,这座岛屿其实属于撒哈拉治疗公司(Sahara Therapeutics)的企业名下,用于进行不能见光的人体实验。起因则是多年前,探险家在这里发现了神秘古代文明的一座人造器物。这个方尖塔造型的「神器」,可以通过血腥的仪式让人起死回生,但每次启动都需要献祭一名孩童。
在游戏开头坠机时遭遇的那名神秘人,真实身份便是地下设施的一名研究主管 —— 马修·克罗斯博士。他的女儿因研究事故而丧命,在陷入疯狂后便绑架了提米作为祭品;然而,虽然科学家成功复活了女儿,却让她也变异成了食人怪物 —— 间接解释了岛上其它突变体的由来。
埃里克赶到时,只看到了提米的尸体,即便想利用神器也苦于没有活祭品可用。但就在他绝望之际,却找到了另一个被挖掘出来的人工器物。这个名为能量方尖碑的东西能够产生 EMP 脉冲,科学家便是利用它击落了埃里克所乘坐飞机。最后,玩家可以选择是否利用无辜者来复活自己的孩子,或是接受事实,并从此在岛上生活下去为提米守灵。
在之后官方透露的剧情资料里,我们可以确认了他们选择让埃里克走上与克罗斯博士同样的道路,利用找到了牺牲品将提米复活。而《森林之子》的故事,便是延续了这个结局多年后,再次讲述关于孤岛、食人族与古代神器引发的超自然现象。
砍树、打怪和嘎嘣脆
除了画面技术等方面的改良,以及诸如 AI 队友等一些机制上的调整外,续作《森林之子》基本框架和初代无异。目前体验版本的主要剧情为玩家扮演的精英雇佣兵,被指派前往一座小岛寻找 Puff 公司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帕夫顿及其家属。
这座岛屿是虚构的 Puff 公司,与前作幕后黑手撒哈拉制药竞标成功后买下的。表面上是用于兴建专为富豪提供奢侈渡假服务,但实际上其地下同样隐藏着古代文明留下来的遗迹。毫不意外地,在一番非人道的实验过后,这里再次引发了和前作突变体类似的诡异现象。
与大部分 Steam 的砍树类游戏一样,《森林之子》有一个极为广阔、地貌变化丰富,充满各种资源的野外大地图。它几乎不带有任何剧情元素,玩家可以随意在这里收集资源,建设营地并抵御定期来袭的敌人。
本作的岛屿面积面积约为其前作 4 倍左右,除了地区差异外还加入了季节变化,会对玩家的长线生存产生直接影响。建筑系统经过了全新的改良。设施指南书如今被分为前作的预设蓝图,和新增的自定义设置两种方案。此外玩家还能拆卸任意状态下的建筑物,满足那些喜欢开脑洞的玩家自由发挥。
即便尚且处于抢先体验阶段,内容目前相比前作还有待增加,但沙盒建设部分的可玩性已经显现出了巨大的乐趣潜力。然而,虽然这个环节目前已经足够你和朋友投入几十个小时,但就算是玩到小岛沉没你也不可能通关。
和前作《森林》一样,只有进入各处地下洞穴里,我们才能真正能推进流程。除了提供游戏性乐趣之外,沙盒大地图部分主要还是给我们「下副本」做准备 —— 物资补给、武器装备,乃至到战斗等操作机制相关的理解熟练度提升,以便应对洞穴里更加艰难的挑战。
这一环节使得游戏不同于常见砍树游戏,还提供了线性关卡下的传统动作冒险游戏体验。这种流程模式在类似作品里也有见到过,比如《星界边境》的主线部分,不过《森林》显然在这方面要做得更彻底;因为它无论是相当不错的剧情线索,还是能够大幅改变游戏机制的关键道具,都被刻意集中隐藏在了地下世界。
由于玩家的想象力与行动力,以及游戏机制本身的特性,你在网上看到关于这系列的视频与截图多半都很搞怪。可以说沙盒求生部分,是一场在风景秀丽的半岛上演了一出黑色幽默的原始猎杀。扎实的玩法,加上诸如龟壳(浴缸)滑雪、人头炸弹、在野人跪地求饶时当着它们面烤肉吃等元素,使得游戏有着一种逗逼的气质。
然而当我们进入地下的主线部分,就要开始真正的地狱漫步了。在这里面你能看到的景象,直接就能用《DooM》初代第一章的标题 —— 「尸海及膝」来形容。此时我想大家就能理解到,为什么这系列在大众舆论认知里,明明更容易接触到的「砍树」会被排在了「恐怖」之后。
《森林》系列的自然风光做得很不错,但它对于地下洞穴的描绘对我个人来说要更加惊艳。游戏几乎完全没有背景乐,进一步加大了环境音效的反馈。岩洞中空气的流动,积水的光反射在石壁上,或是穴居生物发出响动等等细致的氛围刻画,让整个下副本的体验显得格外压抑。
以前篝火文章曾经提过,有些并不是刻意吓唬人的游戏也可能对部分人群产生「排异反应」。很多人对于黑暗的恐惧,以及狭窄环境产生的幽闭恐惧心理,在游玩《森林》系列会得到非常显著的体现。
出色的环境氛围,在刻意被弱化的玩法引导加成下,变得更加令人不安。这时候你可能才会觉得,先前那些热心上门送口粮,最多偶尔偷根木桩给你基建添乱的野人,原来不是岛上最可怕的存在。而在这方面的表现之所以如此突出,离不开设计师对于灵感来源的优秀借鉴。
邪典饮食文化
我们经常在文艺作品看到这幕场景:角色被原始部落捕获后绑在一根木棍上,像咸鱼一样被抬回村子,跟洋葱一起被丢进大锅里头里头炖汤。虽然如今这个场面往往都是搞笑用的,很多动画片里主角甚至会在锅里洗澡,但它的起源可没那么诙谐幽默。
虽然不好说这种大锅炖活人的场面,是有现实依据还是出自哪一部文学作品,但可以确定它最流行的时期在上世纪中后期。或者更具体地讲,被当时欧美泛滥成灾的食人族题材电影(Cannibal film)所传播开。
大多数时候,这类电影指的是于上世纪 60~80 年代,主要由意大利电影人引导的一股热潮。通常内容都是描绘南美热带雨林或非洲荒野深处,虚构原始部落间所发生的故事。与当时流行的砍杀电影类似,这类影片以夸张、戏谑和带有一定西方社会偏见的态度,去呈现极端的暴力场面,以提供观众短暂却刺激的血肉快餐。
这类影片算是恐怖片的一种子类型,通常也会被视为其中一类 Exploitation film —— 国内译为「剥削电影」。这个译名有一定的误导性,容易引发争议,篇幅所限这里就不深究其概念。大致来讲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是一种产量具有相当规模,质量却普遍低劣的 B 级片,多以露骨的性行为、耸人听闻的暴力、犯罪和怪异感为特色。
和所有类似的影片一样,食人族电影难登大雅之堂,是粗制滥造的快餐文化产物。但没人能否认它们对电影市场的价值,以及在后日对亚文化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 没有这些狗血乱洒的东西,很多游戏的表现力可能会变得单调又缺乏想象力。
没有食人族电影就没有《森林》里跟你抢蓝莓的野人。虽然创意总监 Ben Falcone 强调,游戏中有许多「像迪斯尼动画一样可爱明亮的元素」,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八成是在阴阳怪气。工作室成员也表示 7、80 年代的意大利恐怖电影、《我是传奇》这样的孤独求生题材小说、《饥荒》和《我的世界》等同类游戏,是影响《森林》诞生的关键所在。
开发组的米克·所罗门斯(Mick Solomons)在 2013 年的媒体邮件中提到,《森林》在其开发过程中,深受《食人族大屠杀》和《黑暗侵袭》这两部电影的影响。了解到这个起源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我们在游戏沙盒与地下两个部分所体验到的内容,会与这两部影片有着如此直观的联系。
《食人族大屠杀》于 1980 年上映。这部意大利电影由鲁格罗·迪奥达托执导,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美国摄制组在亚马逊雨林中失踪的故事。虽然在这之前,食人族电影就始终伴随着争议,但围绕本片的讨论依然引起了各方关注。
它先是因其极度的暴力元素,在意大利首映后就当地地方法官下令扣押。该片的过激场面随后引发了「真的有人遭到杀害」的谣言,使得导演鲁格罗·迪奥达托面临指控谋杀罪而被捕。尽管他洗清了这些诬蔑,但由于其电影实打实的血腥与其它重口味内容,使其长期在多个国家遭到禁止。
然而,随着后来禁令逐渐撤销,这部电影也因其邪典的风格,以及许多过度解读而受到影迷追捧。尽管它肯定不是唯一的食人族电影代表,但片子一些诸如最后将落难故事拿到电视台节目做秀等桥段,依然可以看出是与《森林》联系最紧密的其中一部影片。
至于《黑暗侵袭》,想必就没那么陌生了。这部 2005 年上映的英国电影,讲述了 6 位女性荒野探险爱好者,在阿巴拉契亚山脉遭遇地下穴居生物的故事。影片虽然在不少元素上与食人族电影类似,但却有不少较为新颖的表现,加上制作相对以前的 B 级片要精良,因此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价。
该片许多场景都发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狭窄到令人窒息的地下岩洞环境。主角们在面临可能被完全困死的不安当中,逐步发现洞穴里的生命迹象 —— 墙上的壁画,先前探险者留下的器材,以及不知道什么生物吃剩下、堆积成山的尸骸。对看过电影再玩游戏的人来说,想必就像「回到了家一样」的亲切吧(?)。
结语
《森林》虽然看起来画面相当不错 —— 尤其是续作更是在不少细节方面表现突出,但它其实一直都是个相对小成本的项目。初代最初是在 Steam 绿光上通过投票上架的,首批开发者加上制作人也才 4 个人,12 万美金的初期资金在如今看来也显得十分寒酸。
所以你可以看到,整个游戏除了结局和极少数场合外都没有剧情演出,主角更是没有配音只会嗷嗷叫几声。其实游戏主创本身也说过,自己不喜欢把故事用在拖沓的过场演出或是文本陈述上,一切都是点到为止,剩下让玩家自己去想象和填补空白。
但开发组很好地规划了方向,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玩法和表现力部分。游戏即可以满足喜爱沙盒求生 / 建筑的自由派玩家,也提供了质量尚可的恐怖生存类游戏环节。更难能可贵的是,不论你是和我一样,喜欢独自求生体验孤独氛围,还是热热闹闹 8 个人一起把小岛炸个底朝天,这些体验它都可以顾及到。
也许《森林之子》在如今骑着恐龙乱斗、或是手搓核电站的同类游戏里,确实显得十分朴素。但它更加务实、在其拥有的每个元素都表现扎实的前提下,还保留了一道罕见的猎奇惊悚体验,使其得以在竞争激烈的砍树游戏里杀出一片天地。
2022-02-25
2022-02-25
2022-03-13
2020-11-12
2020-12-10
2020-12-10
2021-09-26
2021-05-07
2021-02-05
2020-11-13
2020-07-17
2020-11-04
2020-04-25
2020-12-10
2019-09-11
2020-04-25
2020-04-23
2020-06-19
2019-09-25
2019-11-06
回复
挺好
回复
bug太多了
回复
不错不错
回复
老一套
回复
内容比1丰富了很多,但是优化有些不尽如人意
回复
这个续作感觉就是画面升级了一下,底子还是旧作那一套,连bug都能原汁原味继承是真的离谱…